- A+
一提到网络游戏,很多家长就开始神经紧张。在百度搜索上输入“孩子“和”网游”会弹出64万多个结果,其中前三页大部分是家长对孩子沉迷网游不知所措的慌张。
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个因为关注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和网络成瘾等研究议题,并发表了81篇学术论文的青年学者魏华,来跟大家聊聊网络游戏这个话题。
本文一万二千字,略长。请谨慎阅读。
Part 1: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魅力何在?
Part 2:
玩到什么程度才算网络成瘾?是否有一些客观的参考依据?
Part 3:
哪些因素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什么样家庭的孩子容易网络成瘾?
Part 4:
网络成瘾了,该如何帮助亲属或自助?
Part 5:
网络游戏听起来很负面,到底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的魅力何在?
问题一:依据您的观察和研究,想知道现在玩网络游戏的人多吗?
其实现在玩网络游戏的人还挺多的,而且我们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它经历了一些变化。
首先是一个玩家数量从少到多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网络游戏是一种只有很少数男性青年才会玩的一种活动,它出现在比较小的一个情境里面。
但是现在,玩网络游戏的人会分散到各种各样的人群里,比如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都会玩,男性女性都会玩。这样的变化也让社会对网络玩家的看法发生一些转变,并且减轻对网络游戏的误会,这个过程其实是在往积极的方向去转变。
问题二:游戏跨越了年龄、性别和阶层,在您看来网络游戏的魅力何在?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要去玩?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一个是需要,一个是体验。
需要
关于需要,我想提一下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叫做自我决定论。它认为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需要满足三种基本需要,一个叫自主,一个叫能力,一个叫关系。
我们可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这三种需要。游戏和其它很多活动相比,它可能就更能够满足这些需要。
自主需要
自主需要强调我能做很多事情,我能自己做决定,我不受他人的控制。用句广告词来概括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游戏就能够特别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英雄联盟游戏”。首先,在选择英雄的阶段,我们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英雄。比如威猛的、小巧的、机灵的,都可以选择。然后到外观的阶段,我们可以花钱买不同的皮肤,就跟平常买衣服一样。进入游戏之后,在玩的过程中,买什么装备,选择什么样的天赋,这些都是可以选择的。这些都贯穿在游戏的不同环节里面。
我觉得这个在中国特别有吸引力。
因为在中国的这种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学生是有很少的选择空间的,比如说你可能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最喜欢的学科,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甚至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无法选择。
我们很多学生经常会感觉到自己被束缚住了,被绑住了手脚,所以特别需要另外一个空间来释放自己,才能让自己感觉更自由,所以游戏就非常好地满足了这样一种需要。
简单说就是可以非常充分地做自己。
能力需要
我们先来谈一下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困境,还是可以从我们的这种教育模式来讲。
首先,我们现在的教育,在评价体系上,以分数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采取了一种横向比较的模式。什么是横向比较,就是说我每次考完了,班上的人一排名,在这样一种评价模式下,大部分人其实都被排除在外。为什么?因为前几名就那么几个人,所以学生很容易产生这种学业上的挫败感。
但是在游戏里面不一样。首先,游戏创造了一个纵向的比较系统,比如说一开始我的级别很低,技术差,我去玩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升级,不断地得到更好的装备,技术不断地提升,就会体现到那种很强烈的进步和成长的感觉。
还是以英雄联盟为例,英雄联盟是有很多等级,从青铜到王者,你在这个玩的过程中就可以不断体验到自己的成长,这个是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很难去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许今年已经很努力了,也学了不少东西,但是考了个15名,然后期末还是15名,你可能就觉得我怎么没有进步,实际上你其实有在进步,只是现在这种评价体系,让你看不到自己的进步。
但是在游戏里面不一样,你的每一次努力很多时候都可以变成一些具体可见的指标,然后让你感觉到自己的那种成长和进步。
特别是那种大型多人在线类角色扮演游戏里面,你每打一个小怪每做一个任务,它都会给你经验让你升级,所以那种感觉是特别好的,就游戏里面它其实很能够展现机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是没有办法获得那种感受。
概括来讲,就是在游戏中,因为它有一个及时反馈的机制,所以任何的进步或是成就都能马上反馈,然后这样玩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一种觉得自己在变得越来越棒的体验。
我大学的时候,有段时间很喜欢玩魔兽争霸。每次玩完之后,我还会看自己玩的录像,分析自己哪里打得不好,然后再去练习,后来就觉得自己进步了,就感觉很好,然后就一直上网。但是到了后来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的水平无法再上升了,我对游戏的热情就开始下降。
其实,游戏的这种反馈机制特别好。这其实是值得我们在教育活动中去思考和借鉴的。我们该怎么进行教育改革,该怎么样设计我们的教育系统,让每个人能够和自己比较,能够进行纵向比较,可能对于成长更有利一些,因为有很多时候横向比较意义也没有那么大,特别是能力的成长。
关系需要
关系的满足,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讲。
游戏里面对关系的满足,能够起到什么特殊的作用?就是说网络游戏可以创造一种共同活动,去让大家建立一个共同话题。这个特别重要。就是我们越来越大的时候,可能有这样一种体验,觉得好像小时候很熟悉的一些朋友,再见面好像也没有什么话讲,好像觉得没有什么可聊的。
以前小时候会觉得,不管时间怎么变化,不管我们以后处于什么样的生活中,我们还会是好朋友,还是会无话不说。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这其实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就是说人和人的关系,这种建立和维系,有时候需要一个共同活动,需要一些共同话题。
为什么小时候大家这么亲密的,其实小时候是有很多共同活动,大家在一起上课,有同样的老师,整天一起玩。但这些连接点会在成长过程中渐渐被冲散。
游戏提供了共同活动
首先,在游戏里,大家一起玩游戏就就是一个共同活动。这个东西本身它就可以起到一个促进关系的作用。
特别是现在很多网络游戏它非常强调合作,你要有一些配合,有一些谋划,然后你就可以打出很好的操作,你就觉得很开心,有点像打仗互相配合的感觉。有些电视剧大家就会看得很热血,游戏里面其实也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它有一种共同活动,共同活动就可以催生出这个关系。
特别对男性来说,这个事情特别重要。大家可以看男性友谊的发展,很多时候都是以共同活动为起点的,比如一起打篮球聊天什么的。
游戏创造了共同话题
会游戏,不仅在游戏过程中让你们联系在一起,在游戏之后还可以把你们连接在一起。像游戏里面有很多可以聊的东西,比如说有一些英雄特性,有些新出的皮肤,那现在游戏有一些赛事,一些职业选手,在一起聊天就会让你们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密,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关系的需求。
特别是对于那种比较内向比较被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他可能不会主动和别人去交往,但在游戏里面,他无需主动,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群体当中。
总结
我们刚才谈的三个方面,总结一下,因为游戏可以满足我们的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关系的需要,所以那么多人喜欢玩游戏,喜欢把很多时间花在游戏里面。
所以游戏满足我们的需要。
体验
游戏中的沉浸感
有一种体验,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就叫做沉浸感。也有的翻译叫沉醉感,它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就是你在进行一个活动的时候,你觉得注意非常集中,时间过得很快,在这种过程中会忘记自己。这种活动会让人们有很大的一种满足感。
我们做很多活动,其实都是在追求这样一种体验,有本书这里也可以推荐一下,它翻译叫《幸福的争议》。其实讲的就是沉浸感。它说我们在很多活动,比如说很多医生做手术,很多钢琴家演奏乐曲,很多人攀岩,它获得最大的满足就是获得这种沉浸感,甚至有些人去偷东西,就是获得这种沉浸感,就人在很多时候都会追求这种沉浸感,或者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
但不是每种活动都容易获得沉浸感。
游戏如何制造沉浸感?
沉浸感的产生,是需要一些前提的,游戏刚好就能够有这样一些很好的前提。有哪些前提?
这个我们之前也有个项目做过一个研究,就是说首先沉浸感产生,你要目标很明确,反馈很清晰。
明确的目标
我们还是以游戏为例,在英雄联盟这款游戏里面,你既有比较明确的长期目标,也有比较明确的短期目标。比如,长期目标对你来说,可以是从青铜打到白银打到王者,然后短期的目标是在游戏里面要补多少兵,要出到什么装备,要推多少塔,要拿到小龙,这些都是很明确的。
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老师会说我们要好好学习,不要偷懒,但是很多时候到具体的一些东西,一些目标我们其实并不清楚,我们好像每天在上课听讲做题,但自己感觉不到,有没有达到那个目标,有没有完成那个目标。
清晰的反馈
游戏里面的反馈一般是做得非常清晰的。
还是英雄联盟为例,无论你是赢了还是输了,它都会给你一个经验值,然后给你一些经济支持,然后你就获得了晋级。就像我们小时候看圣斗士星矢一样,它会给你一个图标给你一个荣誉,这个在游戏里面也有。
在游戏里面,你有没有技能,有没有打怪,都有很清楚的一个反馈。在这样一种模式之下,人们的行动就特别有动力,就算失败了,它也知道自己失败在哪里,就会不断地反复。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无法获取这么清晰的反馈。比如我考六级考了几次都没考上,但是我并不太清楚,到底哪里没做好,这个也是游戏和我们的教育形成一个对比。
合适的挑战难度和控制感
在游戏里面,还有一点就是它的挑战和控制感都是比较合适的,既不是太容易,也不是太难,永远可以让自己保持在具有很强的动力的一个范围。
有一个动机理论,就是说你有50%的那个成功经历的时候,你的动力更强。
游戏,有时候就给你这种感觉,然后它的一些操作,一些设计让你很有控制的,也让你感觉特别好,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会让游戏里面的沉浸感特别容易产生。
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就是说游戏里面有很明确的目标,有很清晰的反馈,有恰当的挑战和控制感,这样就会让你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注意力很集中,觉得时间过得很快,那种忘我的感觉特别好,这就是从体验方面来讲。
玩到什么程度才算网络成瘾?是否有一些客观的参考依据?
问题三:那么您觉得玩到什么程度算是网络成瘾?是否有一些客观的参考依据?
对。在网络成瘾的这个问题上其实讨论特别多,但是很多讨论让公众对这个问题有更多的误解。
比如说关于成瘾的标准,有的人觉得它就以时间来判定,这个人玩的时间长,比如说一天超过多小时,其实这个是完全没有依据的,也是很不科学的。
我举个例子,现在有个工作叫游戏代练,就靠通过玩游戏赚钱谋生。那这种人它可能一天十几个小时都在玩,那能说他们是成瘾吗?还有一些工作叫游戏测试员,他天天在测试游戏,那他们能叫游戏成瘾吗?
所以时间是一个很不可靠的一个指标,或者是没有依据的指标。
我来讲一下目前比较公认的一些科学指标,游戏成瘾这个概念是从行为成瘾里面来的,行为成瘾里面的一些资料,它同样适用于网络游戏成瘾,我就讲几种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把它概括一下。
失控
首先,玩游戏的人已经失控了,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什么叫失控?就是说内心可能觉得我不想玩了,但是控制不住自己,要一直的玩,自己已经意识到游戏带来了很多危害,但是仍控制不住地在玩。这可能是成瘾的第一个重要指标,这就有点像吸毒的人,很多时候他知道毒品对自己伤害很大,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吸。
伤害
这种伤害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体现在学业、工作和人际的各方面。比如说你已经感觉到自己因为玩游戏而耽误了学习的时间,耽误了跟朋友、恋人的关系,这就意味着游戏可能伤害你的生活诸多方面。
症状戒断
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戒断症状是什么意思?就像有些人戒烟或戒毒,他就觉得浑身不舒服,非常难受。如果你玩游戏之后有段时间也有这种感觉,也可能也是上瘾了。
除了这个还有一些其它标准,我们这里提到的三个都是比较容易去判断,也比较好理解的标准。
总结
总结一下,网瘾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失控,一个是伤害,一个是阶断症状。
我们根据这三个标准和别人去沟通,然后了解他是否有这样一些状况,就可以大致的去了解对方是不是成瘾,但是最终还是需要去专业机构/医院进行诊断。
哪些因素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什么样家庭的孩子容易网络成瘾?
问题四:您刚才提到,网络/游戏成瘾其实是有伤害性的,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那请问在您的研究里面有没有发现哪些因素是和网络游戏成瘾是密切相关的?
关于网络游戏成瘾的影响因素,其实已经有特别多的研究了,我们可以总结从几个方面来讲。
家庭环境
第一个方面大家最关注的可能是家庭环境,现在的研究已经发现了不良的家庭环境会让青少年更容易成瘾。
不良亲子关系
比如说不良的亲子关系,小孩和爸妈经常吵架,小孩体验不到父母的那种温暖和爱,他就更有可能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里面,然后不受父母的管制。
父母冲突
除了亲子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就是父母冲突。有的家长可能说,我对我小孩很好,我小孩也很喜欢我,那为什么孩子还是玩游戏,那可能就是说夫妻之间的关系可能没有处理好,比如说爸爸妈妈也许都和小孩很好,但爸爸妈妈如果经常吵架的话,也会让小孩容易成瘾。因为小孩处于这样一个环境里面,他可能会非常郁闷。因为父母吵架会带给他很多痛苦,那么他可能就会通过玩游戏来逃避这样一种痛苦。这就是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和父母冲突。
父母控制
父母控制其实分为两种,一种叫心理控制,一种叫行为控制,它其实对成瘾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心理控制
我们现在说一下这两个概念,什么叫心理控制?
就通过一些情感的操纵来让子女感到内疚,感到痛苦,从而达到让子女听从自己的一个目的,这就是心理控制。
行为控制,就是说只是在行为上来规定一些规范,让孩子遵从这些行为规范。
这两种其实在家庭教育里面经常就有。
那根据现在研究来看,心理控制可能负面效果比较大。
心理控制,我感觉也是很多中国家长用的特别多的一种策略,比如说碰到玩游戏,可能会对孩子说:“我那么辛辛苦苦地工作供你读书,你还天天把那些钱拿去玩游戏,你有没有良心的。”说这些短期内可能有一些效果。小孩可能由于内疚或者痛苦短期内不玩了,但是长期来讲其实会加剧这个网络成瘾的倾向。
内疚产生抑制作用
其实关于这种内疚,我们也做了一些研究。一般的观点会认为,我们对一个行为感到内疚,那么就会比较少去从事那种行为,这样就产生一种抑制的作用。但是根据我们的访谈来看,实际情况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更多。我曾访谈过十多个游戏玩家,我发现在内疚的状况下,能够修正自己游戏行为的大概只有不到10%。
我们后来分析发现,有些玩家确实会感到内疚,他跟我们讲,“我是感到内疚,但是我不玩游戏我能做什么?我的大学感觉很无聊。”就是,你虽然对一种活动感到内疚,但是你没有新的目标,你可能还是会继续那种活动。
内疚使人陷入一种负循环
我曾经问过一个玩家,“你会不会因为内疚就不玩游戏,去学习了?”他回答:“也没有去学习,我内疚就找一些朋友喝酒吃饭玩,我心情好一点,我就又去玩。”他可能通过一种逃避的方式来面对。
所以说父母在面对子女这样一种游戏行为的时候,如果想通过引发内疚来让他们不玩,这个可能是很难达到效果。
行为控制
除了心理控制,另外一个就是行为控制,给孩子制定一些规范,跟孩子协商玩多久,这样可能是有助于抑制网络游戏成瘾。
同伴环境
除了家庭环境,同伴环境也很重要。
这种同伴环境的影响就跟家庭环境类似的。如果一个人经常在学校里与同学处不好关系,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他就更可能依赖在网络游戏里认识的朋友,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游戏上面就很容易成瘾。
除了同伴关系的质量,还有一个就是同伴类型也很重要。
现在的研究就发现,那些越轨同伴对青少年影响很大,越轨同伴就是那些喜欢抽烟喝酒,不遵守纪律的同伴,如果你的小孩经常和那些人一起玩,他就很有可能形成网络成瘾,这是我们经常说的,近墨者黑。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和同伴环境,可能是大家也比较容易想到的。还有一个经常被大家忽略,就是大的社会环境。
讲一下最近我们团队的一个研究,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大学生他的相对剥夺感越高的话,就越容易网络游戏成瘾。
什么叫相对剥夺感?
就是说他觉得别人过得比较好,别人得到的比较多,而且这种分配是不公平的,他就容易成瘾。
那么这个和我们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现在炫富的人特别多,不管是在微博还是微信上。这就会让看到的人误以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比我过得好,比我幸福,它就更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它可能就更容易成瘾。所以说社会环境会在无形中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其实就可以看到,有时候青少年有些成瘾,绝对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有方方面面的一些原因。所以说单纯地去批评那些青少年,是没有道理的,也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除了刚才提到的环境影响,请问个体特质如何影响网络成瘾呢?
从现在的研究来看,内向的人羞怯的人更容易成瘾,为什么?因为内向和羞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关系就比较困难,但是在游戏里面,网络和游戏的一些特征就让他们在里面如鱼得水。
网络有哪些特征?
匿名性
反正大家不知道我是谁。害羞的人,有时候越被周围的人关注反而越害羞。但是一旦别人不知道他是谁的时候,他就会变得很活跃。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话很少,但是在网络上谈笑自如,更舒服也更开心。
可编辑性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时候,需要做出一些及时的回应。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个压力会大很多,会担心自己说错一些东西,而且担心错过了就无法更改。但是在网络上,收到一条消息之后,你可以想很久之后才发,发出来还可以撤销,这种可编辑性,也是让那些内向羞怯的人觉得更有安全感。
总体来讲,游戏的特征就创造了对有一些人来说更加有利的一个环境,所以他们就很容易沉迷在里面,不愿意进入现实社会。这是第一个方面,这方面其实和人际关系有一点联系。
感觉寻求
第三个方面叫感觉寻求,感觉寻求它是指什么?
有些人特别喜欢追求刺激,比如说蹦极、漂流之类的活动。除了这些,网络游戏,它其实也可以提供这样一些刺激,因为网络游戏通过一些视觉听觉的设计和一些情节的设计,可以让整个过程变得很紧张很有趣。所以说感觉寻求高的人也比较容易成瘾。
除了环境和个人特质影响外,一个人为什么会网络成瘾呢?
逃避
就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感觉很痛苦,我过得很不好,所以我要进入游戏里面,比如我们刚才提的亲子关系很差,父母亲控制自己,还有那种相对剥夺感。
补偿
特别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内向羞怯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获得比较理想的一个亲密的关系,但是网络提供给他们一种补偿。所以这样两种情况下,很多人就会成瘾。
最后我想要强调的就是,很多人把网络成瘾看作一个结果,一个急需要去改变的状况,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更应该把成瘾看作一种适应不良的信号。也就是一旦某个人出现网络成瘾的问题,那么他需要去改变的绝对不仅仅是网络游戏行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
比如说你们要去观察,去了解他是否有家庭环境的问题,亲子关系的问题或者同伴关系的问题,他个性上是否有一些需要完善和改正的地方,通过这样观察和了解,然后我们采取一些措施去改变,可能对他整个的成长有更大的一个帮助,不仅仅是说矫正他的游戏行为。
网络成瘾了,该如何帮助亲属或自助?
社会化营销的借鉴意义刚才听您对网络成瘾的详细解读,想了解下您对游戏玩家本人或者玩家周围的人有没有一些建议?如果真的属于成瘾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到他们?
我们可以结合里面的一些影响因素来谈一谈。
家庭环境
如果青少年已经成瘾了,父母可能要反思,你是否创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家庭环境?一个能够抵抗网络成瘾侵袭的家庭应该是温暖的,能够提供足够的爱与支持,而不是充满责骂。同时,这个家庭还应该是开放民主的,是有自由去协商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就粗暴地拔断网线,没收设备。其实父母是可以尝试去跟孩子商量的,比如说每周可以玩多少小时,或者在取得好的成就的时候奖励孩子多玩一会儿。这种温暖民主和自由的氛围,是对孩子有帮助的。
同伴环境
因为青少年和同伴相处的时间非常长。
同样我把它总结成两点,一个是你要有亲密的线下同伴。关于这个我们也做过一个研究,我们分析了这种游戏的对象对游戏成瘾的影响,我们发现如果你游戏的同伴里面,陌生人越多是容易成瘾。如果一起玩游戏的人里面,熟人多一些,它反而是有一种抑制作用。我们猜测可能是因为熟人越多,线下活动比如吃饭踢球之类的活动也越多,这个可能有起到保护的作用。
另外你要有丰富的线下活动,比如可以经常一起去进行一下体育运动,一起去郊游一些去摄影,各种各样的线下活动都有,但是你需要有这些线下活动。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系统,很多时候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上课就没有别的事可做,这就让游戏变得特别有吸引力。但是如果你有其它的很多活动的话,游戏其实就显得没有那么有吸引力。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可能都没有足够运动场所,然后老师对一些课外的文体活动安排和设计也不是很上心,那么游戏就变得特别的是一种,对很多青少年来说必不可少的一种娱乐活动。总结来讲就是同伴方面要有亲密的线下同伴和丰富的线下活动。
个人目标
以我自己为例,就是我一直都还挺喜欢玩游戏的,我本科的时候应该是玩的最多的,那个时候一天可能会玩7到8个小时。如果是暑假的话,甚至一天会玩十多个小时,吃饭也是要带饭过来,那个时候还没有外卖,就是趁游戏开始之前把晚饭吃了。后来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很多变化就产生了。我觉得和这个目标有很大的联系。像我本科的时候,读的是计算机,然后我也不是很擅长,兴趣没那么大,就每天觉得好像不玩游戏也没什么事可干,没什么吸引我的东西,然后就花很多时间在游戏上。
但是我考研以后,那种感觉是很不一样的,我觉得心理学还挺有意思的。做研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活动,我也有一些那种效能感和一些积极的反馈,所以说即使在研究生的时候,可能时间上也很自由,也没有人限制了我,但我很自然的就把花在游戏上的时间减少了,因为有了另外一个吸引我的目标。所以对青少年来讲,你挖掘你的个人兴趣,寻找一个目标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目标可以是学业成就上的目标,可能是业余爱好,比如说有人喜欢音乐,喜欢唱歌,或者有人喜欢做手工。这都可以让你的人生更加的丰富,不是那么单一,这样就不容易沉迷这个游戏里面。
最后一种就是更加细节方面的,比如行为的管理,我提倡的是一种有计划的游戏行为。
什么叫计划游戏行为?
就是每天大概玩多久,从什么时候玩到什么时候,在心里要有一个控制,不能无节制地玩。但这个不一定要用纸写出来,内心有数就好,比如说像我就可能规定每天最多不超过三个小时,平常放假多一点,但是时间不超过12点。这种自我约束就会有一种比较积极的作用,它既让你获得放松,也不会因为游戏而影响活动。
调整活动顺序
这个其实是我当年学心理学的时候曾尝试的一个东西。
有一个心理学原理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当个体从事某个活动之后,如果紧接着的是我们喜欢的事物或是期待得到的奖励(心理学称之为强化物),我们活动的概率就会增加。
那如果我在学习之后再玩游戏,我是不是在游戏上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后来我尝试先学习再游戏这样的活动顺序,通过这种时间点的变化,来让自己越来越喜欢学习。
就是,我们把游戏当成促进自己从事其他活动的一种奖励,而不是一种主要的日常活动。
之前我们也提到,很多人玩游戏的时候就会玩着玩着忘记时间,如果我们先玩游戏后学习,就会导致学习的事情被延误。没有按计划学习,又容易让人产生内疚感,然后为了排解内疚感,又沉迷于游戏来回避这种不好的感受,就这样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假如换成先学习再玩游戏,既能够按时完成计划,又能够毫无心理负担地玩游戏,在享受游戏的乐趣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种自我控制是我们所提倡的,所以有时候一种微小的活动顺序的调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游戏听起来很负面,实际上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很多人提到游戏首先想到它的危害,请问网络游戏对个人有没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网络游戏长期是作为一种负面形象出现的,跟以前的武侠小说,后来的电子游戏所经历的是一样的。它经常被当作一个讨伐的对象,有的人形容网络游戏是电子海洛因,包括现在很多有影响力的人也会发表这样的言论。
但是有一点值得强调,现在的学术研究表明了网络成瘾很多时候都只是小部分人的行为,在100个人中最终成瘾的也许不到5个或10个。虽然研究的结果有些不一致,但是大部分比率都没有超过10%。那么剩下这么多比率的人中,并没有因为网络游戏对我们产生很大危害,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去去挖掘一下网络游戏的积极效应。
调节心情,缓解压力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也很激烈,我们很多时候需要空间去放松自己,有的人可能选择去咖啡厅,有人选择去KTV。那游戏,也有类似的一个作用。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因为游戏特别容易有沉浸感,所以它在这方面也是特别有效。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它可能迅速就让你逃离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如果玩的时间不长,能控制好的话,我们可以在平复情绪后再继续做事情,可能更有动力。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做博士后期间的文章没有发表出来,没法出战,当时压力特别大。当时我在累的时候也会去玩一下传说,这个游戏不是特别得消磨时间,也不会特别激烈,它有比较放松的作用。游戏结束后就按时睡觉,第二天继续生活,我觉得还是比较好的。
如果没有这样一款游戏,我可能就会比较长时间的维持在那种比较负面的情绪,反而不太好。
除此之外,比如说我们在与父母吵架,和伴侣吵架之后,也需要一个空间来放松,不然老想着那些事情可能反而冲突加剧,这个时候玩玩游戏,过一会气就消了,就能够理性地处理冲突。所以说,网络游戏是能够调节情绪缓解压力的。
建立和维系关系
在念初高中的时候,其实我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很少和别人主动去交流。以前在杂志上看到一句话,“你想不要被别人拒绝的方法就先拒绝别人”,这个可能反映了很多那种被动内向的人的一种心态,所以说就一直没什么朋友,感觉比较孤独,但自己还是渴望有那种交流和关系的。
那么后来这种状态是怎么改变的?
其实就通过游戏。我记得当时我们读书的时候流行一款游戏叫帝国时代之罗马复兴,我们班有很多人玩,我也慢慢和他们玩,慢慢就有了很多好朋友,性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有时候人的改变,特别在关系交往中的改变,是需要有一些榜样的。
我和那些同学一起玩,我就看她们和别人是怎么交往的,怎么说话聊天的,我再慢慢学习,然后性格就变得比较外向开朗一些,更加愿意去接触他人,所以对我自己来说,变化特别大。
这对于青少年,其实也是一样的。我曾在访谈里遇到很多大学生,他们都说刚上大学的时候大家相互不认识,也没什么共同话题,但是在一起玩游戏,一起开黑什么的,很快就熟悉了。然后有时候一起去上课,下课后一起玩,吃饭的时候也可以聊一聊游戏里面的东西,这样关系就很容易走的特别近。
但需要注意的是,就是要我们要控制其中的度,让游戏既对关系有一个促进的作用,又不影响生活的其它方面。
我曾经访谈过一个大一女生。她说过年回家遇到亲戚家的孩子,平时很少见面也没什么话可讲,但是大家窝在一个房间里打王者荣耀,马上关系就变得很近。
包括上学工作之后,可能会跟朋友们分开,然后生活内容也不同,很多时候可能也不知道聊什么,这个时候在一起玩游戏它可能会很快就拉近关系。
有一些研究也曾做过调查,有一些亲戚,兄弟姐妹之间是通过玩游戏来维持这样一种关系的。游戏对建立和维持关系是有一些帮助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内向不主动的人,它的帮助可能更大。
培养积极品质
一些特定类型的游戏,它是可以帮助青少年去培养一些积极的特质的。比如说电子竞技也是现在比较火的一类游戏,它是特别强调合作的一种游戏。游戏也宣扬那种在逆境中也要坚持到最后获得胜利的一种精神。我觉得这样一些特征,如果家长学校适度引导的话,它是可以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总结
那今天我们问了这么多的问题,我总结一下。
虽然现在玩网络游戏的人非常非常的多,但是真正成为网络游戏成瘾的概率并不是很高,而且成瘾是有一些客观参照依据,并不是说玩的时间长,而是应该评估个体是否行为失控,是否对生活有伤害,是否需要一些帮助,并且是需要专业的机构/医院做出诊断的。
家庭环境,同伴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外部因素,个体的个性特征,行为方式是导致成瘾的内部因素。
所以对于网络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个体,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情绪状态,引导他们进行更科学的行为管理,这些可能比简单的说教和粗暴的管理更加有效。
所以说,在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下,网络游戏其实是可以作为生活调剂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面的,对吧?
其实,你可以将它理解为跟看小说,看电影和咖啡有类似的功能,很多事情过度了也不好。但也没必要完全从生活中删除,而是应该更加科学合理地去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非常感谢您今天的分享,聊完后我对网络游戏又有了新的认识。这应该也能化解不少家长的忧虑,让人们可以用一种更客观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游戏。相信这次访谈会让很多的听众和读者都受益,感谢您的分享,谢谢。
不谢。
魏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信阳师范学院讲师。已经在《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心理学报》和《管理评论》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多篇。
采访者:程寅 华中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