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来源丨AnimApp.tw
(一) 用角色的行为,塑造角色 (Character is Action)
我想把这句话挂在墙上。
你的角色,讲话可以很贱、或很有哲理。他可以有很酷的名字、或打扮很时髦。但最终,他做了什么,才代表他是谁 (they are what they do) 。一个人做了什么,也是我们评断他的依据。所以,当你在写故事时,不要去想你角色是哪种类型的、或穿什么牌衣服的。应该要去想,他会「做」什么样的事情。
(二) 惊人的举动
延续上段,最有意思的角色,会「做」你最意想不到的事。创造一个角色,从你对他的好奇心开始。身为创作者,你自己必须,想要了解你的角色,至少这样,你的观众也才有可能,想要了解你的角色。所以,试着让你的角色做别人不会做的事,然后去思考,他为何会这样做。
(三) 大反差
再说一次,创造一个角色,从对他的好奇心开始。而,对一个角色的好奇心,来自于他身上的大反差。不管真实或虚构世界中,如果你认识一位爱穿皮衣,却吃素的人,你会想知道他为何不吃动物,却可以穿动物皮。或是一个有虐待癖的和尚,你很自然就会想知道他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当然,这两个是很极端的例子,但其实,每个人的行为与信仰,都有可能互相背叛。
(四) 一个细节,就够了
特别是配角,一个细节: 一个贵气的项链、一个手发抖的老毛病。都会让你记住他。主角也是一样,一个细节,会让他更生动,就像回忆老友一样,想起的都是些小东西。
(五) 细节,后面再加就好了
小时候玩 D & D 角色扮演游戏时,有填过一个角色最喜欢的颜色、宠物、音乐等等,是什么的表格。还没写到一半,我就对这个角色失去兴趣了,因为发现,这些信息之间,根本就没关联性。但,当我开始写作后,发现在写第九、第十版时,加些细节,如角色最喜欢的颜色、宠物、音乐等等,对角色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这时,角色已经是有血、有肉、有个性、有历史的人物了 - 细节与角色的关联性,反而增加角色的真实性。
(六) 与世界不融
好,你已经想出你故事的世界观了。这个世界观呼唤你把它装满人。那,里面的人应该就是这个世界的「延伸」吧? 不一定。有时候,最有意思的角色,是与世界不融的人。如果你的世界观是一群在天上「牧云的人」,可以试试让你的主角对大气过敏。并不是说,主角一定要是什么边缘人、反社会人格。是也 OK。但写一个跟世界有特殊关系的人,是让他有生命力的好方法。
(七) 犹大对愤怒的理解有误
「情感」很难写,你必须「听」到你的角色,然后「演」出他的情感。故事中的情感或许可以自己演。但不是每个人都是演员。这就是为什么「愤怒」那么重要。愤怒是一个引擎,它可以驱动你的角色做许多事情。它也能转变成不同的情绪。犹大错了。愤怒能变成保护心。愤怒能变成开心。愤怒能让你原谅。愤怒还能让你大笑。其实,如果你能挖掘你的愤怒。你会发现,它能变成许多东西。
(八) 「 想要」与「需要」
「想要」与「需要」是角色最基本的两的元素。「需要」在故事中有两种型式: 第一种,角色「需要」学会某些东西,才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第二种,角色真正「需要」的东西,与他「 想要」的东西抵触,他最后只能选一个。「 想要」与「需要」是两件事。「 想要」可以不用是故事的主旨。例如说,你角色「想要」追校花,他「需要」的是勇气。这时,故事的主轴是,追校花。故事的主旨才是,勇气。
(九) 不用的背景故事
不要只写一两句话,写一个真正的背景故事。例如说,角色在故事发生前,是如何辍学的。你角色碰到什么、学到什么,让他今天变成这样。这个背景故事,可以不用放在正式剧本中,但它能让我们了解这个角色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点的。一个有勇气的角色,可能曾经是个懦夫。一个健身教练,可能曾经是个胖子。
(十) 与剧情背道而驰
如果你角色要从 A 走到 B,乖乖走完,就太没个性了。正常人,因为自己的缺点,路时常会走偏。但,也因为走偏,才凸显的出个性。了解角色的弱点,也才知道他有多少进步空间。故事恨奇妙,顺顺的从 A 走到 B,故事反而是没有「前进」的。与剧情背道而驰,故事反而才会「前进」。为何? 经历过人生的都知道。生命永远是在混乱中,寻求平静。在不公平中,追求公平。在大熔炉中,寻找自我。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相关阅读
如何塑造反面角色
来源丨拍电影网
当主角是个反面人物时,我们经常会因其个性上的悲剧性而接受他。
这种人物都有一种极端的特质,这种特质既是他力量的来源,也是他自我矛盾的源头,例如麦克白的狂妄(或许有人称之为过度敏感的妄想),或《恺撒大帝》(Julius Caesar,1953)中卡修斯的嫉妒与对权力的饥渴。
在巴德·舒伯格(Bud Schulberg)的《登龙一梦》(A Face in the Crowd,1957)里,孑然一身的罗兹(安迪·格里菲斯[Andy Griffith]饰)急切的表现欲,就是由吸引小众扩散到征服大众(在电视上)的魅力基础,但这也成了他矛盾的根源。大卫·塞尔策(David Seltzer)编剧的《头条笑料》(Punchline,1988)中的史蒂芬·戈尔德(汤姆·汉克斯[Tom Hanks]饰)的不成熟,就既是他愤世嫉俗的根源,同时也是他滑稽的原动力。
观众既受到这股力量的吸引,但也因人物的悲剧性缺点而感到不悦。
我们必须了解悲剧性缺点的文学属性,才能进一步了解它在电影中呈现的方式。
悲剧性缺点使角色和社会(小我和大我)发生联系,也使得作品的潜文本更丰富。举例而言,在欧内斯特·莱曼(Ernest Lehman)与克里佛德·奥德兹(Clifford Odets)合编的《成功的滋味》(Sweet Smell of Success,1957)一片中,希德尼·法尔柯(托尼·柯蒂斯[Tony Curtis]饰)是一位纽约的媒体经纪人。
为了能在冷酷的都市中谋生,他必须依赖一位写花边新闻的专栏作家的慈悲。但不幸的是,这位花边新闻专栏作家根本毫无慈悲可言。希德尼·法尔柯的悲剧性缺点在于他的野心,为达目的他可以不择手段地牺牲他人。
而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中的乔·吉利斯(威廉·霍顿饰)一心想拥有好莱坞的奢华生活,不惜利用年老女星诺玛·德斯蒙德的自欺与怀旧。同样地,乔的野心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法尔柯和吉利斯两人都从事娱乐业,一个在纽约,一个在洛杉矶,他们利用名人谋求私利的做法并不会引人同情。但在这两个案例中,观众却被角色的病态及其对成功的欲望所吸引。同时,两部电影里所出现的语言和对白,均是无情、锐利且充满神采。单单这些对白就暗示了身处娱乐工业中的刺激和动力。
法尔柯和吉利斯是那个时代和环境中的代表人物。而在其他时代和环境中也有令人记忆深刻的角色。像在布莱恩·福布斯(Bryan Forbes)的《黑狱枭雄》(King Rat,1965)一片中,主角金(乔治·席格尔[GeorgeSegal]饰)身处日本战俘营,当别人一个个丧生时,他却靠投机而出人头地。另外,在由比利·怀尔德、莱塞·塞缪尔(Lesser Samuel)和沃尔特·纽曼(Walter Newman)共同编剧的《倒扣的王牌》(Ace in the Hole,1951)一片中,柯克·道格拉斯所饰的查理·塔特姆一角受野心蒙蔽的程度更胜希德尼·法尔柯。
他原是纽约的一名记者,因酗酒而调职新墨西哥州。到了那里,他碰到一个有机会使他重返纽约的事件——有个人受困在一个洞穴之中,原可轻易获救,但塔特姆却说服警长及其他人,拖延救援以增加小镇的知名度。当那个人慢慢在洞穴中等死时,他却以悲悯的语气将这则新闻通过全国的电台播放。
于是人们开车赶来观看,大型的挖土设备准备齐全,甚至要有许可证方能进入当地。查理终于因这则报道,圆了他回纽约的梦。直到那人真的在洞穴中死去,真相才被揭穿,精明的记者成了凶手,这完全可以归咎于其毫无道德感的野心。
还有许多其他关于悲剧性缺点的例子, 保罗· 马祖斯基(PaulMazursky)的《恋爱中的布鲁姆》(Blume in Love,1973)里只顾自己无视他人的布鲁姆就是一例。
保罗·吉摩曼(Paul Zimmerman)的《喜剧之王》里那位疯狂的鲁伯特·波普金(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饰)也是一例。悲剧性缺点的使用,会吸引观众也会令观众反感,然而整体上它能使得一个负面主角更容易得到观众的宽容。
长按下面二维码 免费关注 制片人内参
制片人内参
zhipianrenneican
这里是电影、电视、视频、网络电影、戏剧等
制片人、管理者、创作者、参与者的互联网服务平台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左下角:阅读原文